金 屬 微 注 射 成 形 技 術 (metal micro injectionmolding,μMIM)是德國 IFAM 研究所開發(fā)的一種成形技術,就是將 MIM 技術有機地運用到外形尺寸達微米級零件的制備上。
通常意義上MIM 可用來生產的產品有兩種:
①尺寸達到微米級,質量輕至幾毫克的零件;
②零件的外觀尺寸與傳統(tǒng)注射成形零件的尺寸相似,但局部結構的尺寸達到微米級的帶有微結構的零件。
近些年來,微注射成形成為注射成形領域的研究熱點,隨著現(xiàn)代機械向著微型化方向發(fā)展,微注射成形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泛[14]。
目前,Karlsruha 研究中心已將 μMIM 技術成功應用于醫(yī)學器械微小零件的生產[15],例如分光計、滴定板等,產品的結構尺寸達到了微米級,最小壁厚為 50μm。
為德國 IFAM 公司利用 μMIM 技術生產的用于外科手術使用的縫合錨[16],它的尺寸只有火柴頭大小。
金屬共注射成形
金屬共注射成形 (metal co injection molding,Co-MIM)起源于 20 世紀 90 年代,是一種三明治式的粉末注射成形技術。
該工藝是同時或分批的將兩種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注射到一個模具中,進行一次復合注射成形,它能將金屬材料和一個性能完全不同的材料在同一個零部件中結合到一起。
采用這種方法能獲得具有功能性和復雜形狀的芯 / 殼層結構,并且不需要對制品進行如涂層、熱處理和組裝等的后續(xù)工藝。最終實現(xiàn)了一道工序可制備出功能梯度材料,極大地減少了工序,降低了成本。
Co-MIM 技術為功能零件的開發(fā)和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李益民等[17]已經利用 Co-MIM 技術提出一種新的生物種植結構,廣泛的應用于致密的皮質骨結構和外孔內實的松質骨結構。
這種結構有利于種植骨和周圍骨質結構的界面應力傳遞,外層多孔結構的孔隙率體積比在 5%~60%,最大的孔隙有400μm。
2019金屬注射成型的發(fā)展前景
根據(jù) BCCresearch 最近對金屬和陶瓷注射成形的市場研究預測,全球金屬和陶瓷注射成形部件的市場價值將由 2012 年的 15 億美元增長到 2018 年的近 29 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 11.4%。
同時,隨著汽車銷量的下降,MIM 技術將更多的進入到醫(yī)療、航天、電子等領域。
在新版的歐洲粉末冶金行業(yè)路線圖中,歐洲粉末冶金協(xié)會指出醫(yī)療市場是注射成形行業(yè)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18]。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MIM技術在醫(yī)療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深入,各種基于 MIM技術的新材料和新工藝也會不斷的被開發(fā)出來。